從臺北搭了一個多小時的火車來到基隆,一如以往,迎接我的是那灰濛濛的天空。此行挑戰快閃基隆4個小時,很期待會有什麼新發現。
霧濛濛的基隆
假日的基隆,是人潮滿滿的基隆。下了火車後,由於已接近中午時分,我們便直搗廟口夜市覓食。沿途的老舊房子與巷弄,因為移動中的大批人潮而添了些生氣。然而要是少了那些人聲鼎沸,對於一路的舊舊灰灰,我可能會多些提心吊膽。
霎那間,毛毛細雨由天而降。神奇的是,路上很多人都不撐傘,正在煩惱要不要買雨傘的我們,也就果斷不買了。
短短一條街的廟口夜市,兩側擠滿了窄窄的小吃店,而中間的道路則間隔了一些燒烤攤和糖葫蘆攤車。第一次在廟口夜市用餐,才發現大部分攤販的內用區都是圍繞著工作區的L型。椅子主要是件長板凳,所有食客都得緊挨著彼此用餐。坦言,用餐空間非常緊迫,進出也有點不方便,若室外又剛好下雨,便顯得有些狼狽。即使如此,仍是難忘的用餐體驗。
緊迫的用餐空間
這天的夜市共有3攤糖葫蘆,糖漿沒有染紅,還有少見的鳥梨仔和無籽葡萄。點了一串鳥梨仔,咬下立馬竄出焦糖味。而清脆的糖衣也瞬間覆蓋上回在臺北某夜市吃到的黏牙糖葫蘆記憶。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鳥梨仔糖葫蘆,吃起來有點像是在北京吃到的山楂冰糖葫蘆。對我而言,辨別不出他們兩者的差異,只知道那酸澀感是共同點,咀嚼間便會慢慢喜歡上那種滋味,而且越嚼越喜歡。相比之下,那些大排長龍的店家,總期望從中品到美味的道理,可惜嚐了之後,往往到最後都只記得那些食物的名字,想不起那些味道。
基隆的特色食物除了螃蟹羹、咖哩炒麵、鼎邊銼外,這次還看到許多店家在賣吉古拉、豆干包、紅燒鰻魚。吉古拉單從名字無法判斷是什麼食物,形似竹輪。上網查了才知道吉古拉應該就是竹輪,因為竹輪的日文ちくわ(chiku wa)唸起來音似「吉古拉」。只是……日本的竹輪吃起來究竟該是什麼樣?可能與我們認知的竹輪很不同,而在網上也有許多基隆人特別跳出來指名吉古拉並不是竹輪,只能留作下回再來應驗囉!而同樣需要驗證的便是豆干包。基隆的豆干包也形似淡水的阿給,但網上的基隆人也鄭重宣佈兩者的不同。
廟口夜市雖然聚集了許多美食,但若能在鄰近的市場周遭走走晃晃,便會發現更多在地美食。
此行除了到仁愛市場購買兩全天婦羅外,便是為了位在崁仔頂市場樓上的香港咖啡廳【曙‧初見咖啡x暮·相見酒廊】。沒想到才開店半小時就客滿,只好在幽暗的二樓探險。偌大的幽暗空間,有點像是臺北市南機場一帶的忠恕社區。二樓的店家大概分成兩種類型,一為衣服修改店,二為卡啦ok店。而執掌的店員幾乎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或是臉上留下歲月痕跡的中年婦女。
休息中的卡拉ok店
關於衣服修改店,長者的專業可體現在穿著上。端莊合身的穿著配上硬朗的體態,隱隱之中透露著優雅的氣質。而關於卡啦ok店,可能下午還不是生意上門的時段,敞開的店門使我可以一窺內裡。只見店裡用沙發和桌子隔成好多區,每區會坐著一位年長的阿姨,但阿姨們可能在休息中,幾乎都在滑手機。至於究竟是怎麼運作,店外沒有任何價目表或是消費內容,只能擇時再來探究。
穿著優雅的衣服修改店老闆
清冷的二樓,很是寂靜。突然,眼前出現了許多雙小孩的鞋子,正在納悶是哪戶人家子孫滿堂時,才驚覺原來是間神秘補習班。L型的教室擠滿了學生,還有兩隻貓咪。一隻眼睛骨碌碌的貓坐在門口值班,另一隻慵懶的則坐在學生桌上和他們一起學英文。
此外,還有零星的咖啡廳、美甲店、甜品店等,散落在不同的角落,整個二樓的氛圍有點不協調,孤獨、寧靜,但又帶點新意。
貓咪坐鎮的補習班
倏忽,四個多小時已過。回程之前,不忘到基隆港小小漫步。黑鳶盤旋在空中,停靠在港邊的船配上遠方紅紅的橋式起重機,整個畫面呈現藍色系的日式清冷色調,瞬間有種東京鐵塔的錯覺。這次的基隆港沒有臭臭的味道,甚至還有可愛的標語提醒人們要享受無敵海景和談情說愛。
基隆港的可愛標語
也許基隆的市容仍在緩慢蛻變中,但在此次的大街小巷探險裡,我被具有特色的在地美食給深深吸引,也被陌生的在地文化給引發想更深入瞭解基隆的興趣。聽聞凌晨的基隆是另種魅力樣貌,期待著下次的相遇!